育种兴农不了情——访农业技术专家、河南省农业厅原副厅长郑怀俭-ag九游会官方网站

公告: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输入姓名, 证件编号, 即可查到。

ag九游会官方网站-j9国际官网 / 栏目资讯 / 专题报道

育种兴农不了情——访农业技术专家、河南省农业厅原副厅长郑怀俭

所属分类: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4-03-20

新春伊始,我们见到了郑怀俭,他是原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技术专家。虽然已是91岁了,仍然精神抖擞,噪音宏亮,谈起他发起并成立的“河南省小麦玉米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和运用新科技、新技术促进玉米亩产吨粮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话语之中,饱含着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

从技术员到厅长

郑怀俭“老厅长”自称是一位“农业技术员”,他说:“农业丰产,我高兴。农民致富我健康!”。郑怀俭出生在开封杞县-家贫寒农民家庭的农家子弟,父母给地主家扛长工。当时,根本就上不起学,十四岁时才开始学习认字,但他聪颖好学,考上了位于开封的河南农学院,该校于后来搬入郑州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他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并勤工俭学,在大学的农场边劳动边学习。在教授的试验田里,他一边劳动,一边观察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变化,写下了许多笔记。他于1960年在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他说:“没有共产党,我就学不到农业科技知识。没有共产党,我这个长工的子弟就会一辈子给地主扛长工。我衷心地感谢党,要把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奉献给祖国的三农事业,为了农业丰产丰收,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为了农民多打粮食多做贡献”。

他留校任教多年后,给领导写十多次报告,要求回农村为农民服务,于1970年获批准到自己的老家开封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任技术员。他在农村一呆就是十年,连续十年住了十个大队,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他一边劳动,一边向群众传授玉米授粉、红薯栽培等技术。1980年的一天,他正在地里和群众一起给棉花整枝打扠,县委办公室主任坐着一辆绿色吉普车把他接到了县里去参加人代会,当时他还没有入党,却被人代会上选为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走上了担负科技兴农的新岗位。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和贡献,1983年开始担任开封地区主管农业的副专员,1984年被组织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1985年起任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1989年起任河南省农委副主任,直到1996年退休,一直在为河南农业的工作而努力工作。

从领导到科研

不管是工作,还是退休;不管是领导, 还是技术员,郑怀俭始终用一腔热血滋养着脚下的沃土,奔波在乡镇村庄,为了这片深情的土地,为了粮食的高产和大地的丰收,孜孜不倦地谱写着传经送宝、科技兴农的新篇章。

他在河南省农业战线上,取得的成绩斐然,贡献很大,最突出的是有“四个发明”:第一个是小麦的“一喷三防”,在1984年的沁阳现场会上,首次提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干热风等的“一喷三防”措施,经河南农科院评估推广,“一喷三防”一年内全省推广,两年后全国推广。第二个是“公司加农户”,1985年在汤阴县蹲点,在北京红旗养鸡场引进德国肉鸡,经过多次挫折,建议汤阴县农委牵头,成立个公司,每个乡村十个重点户,这种“公司加农户”的经验做法受到了中央的重视,胡乔木同志派秘书到河南调查研究,把这个做法推向了全国。第三个是间作套种、循环经济和立体农业,他到获嘉县搞试点,推行玉米套种大豆、套种花生,到博爱县创建小麦“千斤县”,到商丘搞循环经济,到原阳县推广黄金晴水稻种植,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农业开发办公室,担任主任,全面推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亩产吨粮田试验。第四个是农作物综合防治,探索治虫不见虫、防病不见病新技术。为了给农民解决蜗牛危害,他在玉米地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仔细观察蜗牛在玉米地的起伏危害时间节点,摸索出了一亩地一斤盐一百斤水的好办法,彻底解决了这种虫害。他探索治虫低毒高效组合,经过试验这种“大虫绝”妙方,在田间地头实现了“一分钟落地,三分钟打滚,五分钟中毒,十分钟见鬼”,受到了农民的认可。他还在实践中探索了防治小麦冻害的土办法,及时传授给专家和群众。

从河南到全国

退休后,时间足了,郑怀俭与老伴李省一起,经常去各地传授“科技真经”,为农民增收不遗余力。他在农家讲课不要报酬,由老伴李省自己做饭,不给群众添麻烦。他年过九旬,仍像年轻人一样,2023年12月7日上午,应新乡县杨堤村种植“多穗玉米”的张德安之约到京华度假村“新乡县玉米亩产吨粮启动仪式”上给60多位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讲课。新乡县杨堤村张德安种植35亩小麦,亩产1875斤,其中2亩小麦亩产吨粮。辉县市东常务村孙玉林大豆玉米间作套种,玉米亩产吨半粮,达1600公斤。

2024年1月6日,应通许县吨粮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玉中之约到通许县给种粮大户讲课,1月22日下午应辉县市树林合作社法人代表孙玉林之约到吴村镇东常务村党群服务中心给附近30多名种粮大户讲课。他在讲课中重点讲了六个方面的玉米亩产吨粮新技术:一是选用根系发达、能抗病、抗高温、抗倒伏且出籽率90%以上的玉米新品种,如“渭玉301”、“渭玉369”等。二是按照玉米生长规律科学施肥,每亩地上80斤玉米控释肥和20斤土壤活化剂,增加含氮量,解决土地板结问题,为玉米输氧,并在6个叶长开第三天打白醋,十天打一遍,防虫治虫。三是选择一个科技含量高的种植模式,放开行距,行距2尺4,株距5寸5,增加采光,提高亩产。四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控,玉米种播前用新疫苗拌种,并在播前晒三天,用紫外线晒死病菌,新疫苗可以产生抗旱基因,后期基夲不用打农药,做到“治虫不见虫、防病不见病”。五是科学灌溉,改只浇保命水为浇增产水,玉米7个叶前不浇水促其长根系,11个叶至12个叶时浇一次大水,授过粉后再浇一次水,浇大、浇透。六是推迟晚收一周时间,正值玉米灌浆期,可以增加千粒重,等玉米包叶五层都黄都干后,亩产可增加三百斤。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这个“河南省小麦玉米科技战略联盟”新组织里,除了数百名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带头人外,这个团队除了“贤内助”助手李省外,还有河南农科学院土肥专家、高级工程师郑新民,大方种业法人代表、玉米新品种专家孙广红,致力于生物防治“大蒜素”研究的河南农大毕业生、助手刘静。他们发挥团队力量,活跃在河南乃至祖国各地,给农民传经送宝。

河南省是中国的粮仓,这里是“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郑怀俭“老厅长”人退心不退,情系三农、与农民“心连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在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出力流汗,无私奉献。他说:“河南省有治沙治碱的焦裕禄,有全国劳模史来贺。我与史来贺有深厚的交情,史劳模是河南农民的骄傲,他在粮棉高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要向焦裕禄、史来贺学习,在党中央号召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向农民传授真科技、新技术,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和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道伟 张先立)


网站地图